水果越来越甜Sweet

简单的说,今天的水果确实比十几年前明显的甜了,而且大都有一个源头——日本。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的“浪漫红宝石葡萄”“宫崎芒果”“夕张甜瓜”“太阳之子芒果”“红颜草莓”“阳光玫瑰葡萄”“千雪苹果”“朱诺之心樱桃”“白色椰子菠萝”,最初都是来自日本。

很多1990年之前出生的人应该还记得苹果有一个品种叫“国光”,还有一个品种叫“红富士”,其实这两种都是我们从日本引进的,如今这两个品种已经被日本来的新款取代了,原因很简单,甜度不够,上一代甜度只有13左右,而今天市场上热卖的品种全都超过15。

日本市场不止追求水果要甜,甚至一些蔬菜也在追求甜口,比如玉米、胡萝卜和洋葱。这些超级甜的水果在日本可以卖很好的价格,而且不久就会被其他亚洲国家引进,市场反响也很好。

而在20年前,全球水果品种的竞争主要在于产量,甜度虽然也是一个考量,但并不是首要的。很多水水的、脆脆的,但味道寡淡的欧洲、美国品种的水果在近些年逐渐消失了。

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曾经对301份葡萄做过一次可溶性糖综合含量的测定,发现东亚种群的葡萄,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种群,最典型的就是今天非常流行的阳光玫瑰。

澳大利亚墨尔本动物园就受到水果甜度暴增的影响。水果之前一直是灵长类和小熊猫的重要饲料,但近些年,动物园里的这些动物变得非常挑食,除了水果之外,其他饲料都不怎么吃了,找了半天原因,发现是水果普遍太甜了。

而且这些动物都明显发胖,龋齿也变得比从前严重得多。所以现在动物园决定,灵长类动物饲料里取消水果,全部用蔬菜代替水果。

动物园这个做法是不是过于保守呢?不。

我上次提到,养马的人现在不再给马喂西瓜,因为西瓜太甜了,马吃多了蹄子会发炎,所以最多让它们把西瓜皮啃了。

但为什么蹄子会发炎呢?

这其实和今天糖尿病人眼底出血或者糖尿病足是一个原理。主要是在高血糖的环境下,血糖与体内的蛋白质和脂肪反应形成先期糖化产物(AGEs),它们会在体内不断积累,并与细胞表面的很多种受体结合,导致细胞功能障碍、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增加,最终血管内皮细胞纷纷损伤,周围靠毛细血管供养分和氧气的组织也就跟着坏死了。所以,蹄子发炎了。

其实,马也会得糖尿病。当它们吃了太多的糖和淀粉后,尤其是肥胖了以后,特别容易患上肌酐增多症 (EMS),其实就是马的胰岛素抵抗,马的糖尿病。这种病最先表现在马蹄子上。

更甜的西瓜里,不论是果糖还是葡萄糖或者蔗糖,大都是一起提升的。而其中果糖和另外两种糖相比,在同样过量摄入的情况下,更容易形成脂肪,并积累在肝脏,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。这也是墨尔本动物园里灵长类和小熊猫身上发生的问题。同时,脂肪肝会大大促进胰岛素抵抗,所以爱吃西瓜的马也更容易患上糖尿病。

水果甜度的大幅上升对人的健康也有潜在的危害。当前虽然不严重,也许只有那些嗜水果如命的人才会感受到危害。但大趋势是水果会越来越甜,说不定今后几十年间,有益成分越来越少,糖的比例越来越高。那时候,每日饮食的小贴士可能就是少吃水果、多吃蔬菜了。

甜度等定义

刚刚我们说到了甜度值13或者15,有些同学会想起一些有机农业的创业者在淘宝开店卖水果,肯定会有一张图,一支甜度计插在橙子里或者苹果里,显示出一个示数,比如18,这就说明他们家的橙子超级甜。

但18是什么单位呢?百分之18的糖含量?差不多,这个单位就是,20摄氏度下每100克水溶液溶解的蔗糖克数,准确名称叫“白利糖度”(Degrees Brix)。这是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标准。

但实测中,要收集足够多的汁液,再从多种成分中分离出蔗糖,再称重,这对任何果农都是不现实的。所以,现实中使用了折光式糖度测量仪——

光从空气射入,水会偏折,如果不是水,是盐溶液,也会偏折,但偏折程度就不一样了,随着浓度而改变。蔗糖也完全溶于水,所以蔗糖的密度也可以反应在光线偏折角度上,甜度值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显示出来。

但这个值测的非常不准。因为给偏折做出贡献的既有溶液中的蔗糖,果糖也会,果酸也会,其他可溶物质都会,所以实际上最终测到的浓度是多种可溶物一起贡献的。只不过我们默认大部分可溶物是糖,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粗糙的显示一下甜度。

比这个更准确的方法就是送测到实验室,然后用光谱仪专门检测可以让人们尝出甜味物质的量,蔗糖、果糖、葡萄糖、糖醇,都要测,测完后按照它们的权重再加和。

而权重是什么呢?大家在听代糖那一期应该有印象,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,赤藓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0.7倍,哎,这个虽然也叫甜度,但全称是“相对甜度”。各种甜味物质的相对甜度不一样,于是就要加权算计算。

那么,相对甜度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?这就要倒到根儿上去了,就是甜味信号的强弱。这其实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,要怎么测呢?难道是找很多人来挨个吃?

其实一直以来还真有这样做的,做这项工作的人叫“甜度评价员”。大致的方法就是,单种甜味剂提取出来后,稀释很多倍,稀释到再稀一点就尝不出甜味的时候,看看这时被测物质的浓度是多少。各种不同甜味剂能尝出甜味的最小浓度之间的比值,就是相对甜度。

人们也是在这个方法中总结出温度对甜味的影响的。简单的说,对水果而言,冰镇会增加甜度。很多人都体验过,冰镇西瓜、冰箱里的苹果都比常温的更甜、更好吃。这不是错觉。

后来通过化学分析才知道,果糖溶解后,会以3种同分异构体的形式同时存在,我们就简称为A、B、C三种形式,其中A和B的甜度差不多,C的甜度是AB的三倍,温度越低,C的占比越高,于是真的是冰箱里的水果更甜。

基因科学进展后,起码在甜不甜这个问题上,对主观感受也能给出一个客观标准。

人的舌头和口腔上皮组织里,存在主要的两种甜味受体——T1R2和T1R3。不论是果糖、蔗糖、糖醇,甚至是阿斯巴甜、安赛蜜,接触到以后,就会表达出各种信使物质,信使物质会指挥细胞打开钙离子通道,钙离子从细胞内部涌出,同时钠离子流入细胞,细胞形成跨膜电位,电信号顺着神经传到大脑,大脑加工这些信号,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甜味。

所以,最初的思路就是测量细胞模型中钙离子的浓度来测量甜味。后来为了更准确,还可以检测这个过程中更加微量的信使物质的浓度来补充甜度。这种方法下测出的甜度就不用区分温度对甜味的影响,也不用区分不同甜味物质的浓度了。

只不过这个方法还不成熟,还需要很多年才能作为甜度测量的标准方法。

我们发散思维想一想,如果已经把神经刺激产生的机理搞得这么清楚了,说不定今后的人工甜味剂的相对甜度还能再大幅增加。

西红柿特例

我们还是说回水果。

在所有水果都疯狂变甜的时候,有一个例外,那就是西红柿,它是唯一一种越来越不甜的水果。当然,有些人不认可它的水果身份,要把它归为蔬菜,起码我一直拿它当水果。不是有一种西红柿就叫圣女果吗?而且,圣女果的样子其实更接近西红柿的野生祖先——醋栗番茄。

西红柿越来越不甜是从1960年代开始的。那时候,美国的农民推广一种新品种,和原来最大的不同就是,这款西红柿的外观是纯红色的,而曾经的西红柿,即便成熟了,也是红绿搭配的,尤其是果实末端的部分。

2017年,《科学》杂志上有一篇论文研究了398个品种的西红柿,发现总体上看,这些西红柿的重量和单位含糖量是成反比的,也就是说,品种个头越小越甜。而且,这篇文章还发现,最近五十年来西红柿不但越来越不甜,越来越红,而且还越来越硬。西红柿里最典型的13种风味物质的浓度也显著下降了。总的来说,西红柿越来越不好吃了。

为什么西红柿是特例呢?这可能和它并不纯正的水果身份有关。

水果的主要吃法就是洗干净直接吃,而西红柿谈不上什么主要吃法。鸡蛋炒西红柿算一种吧?没什么人要求西红柿必须甜到什么程度,因为很多人都有放一勺糖的习惯。拌沙拉时放的西红柿,也没人要求它有多甜,毕竟沙拉酱和各种调料才是味道的主要来源。做成番茄酱就更不会要求西红柿必须甜了,因为番茄调味酱里除了加原始番茄酱,还要加很多调料呢。觉得不够甜就加糖。

西红柿真正能体现水果身份的时候,可能就是买回来洗干净直接吃,但这种吃法绝对不占据主流。

于是,消费者并不在意西红柿甜不甜,商家也不追求甜度,只追求色泽好,通体红润起码比红绿斑驳的卖相要好得多吧。其次就是,运输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小磕碰和挤压,如果西红柿硬一些,运输中的损失就小一些,能有效降低成本。

消费者的口味会塑造这些植物的特性。说不定某天,有人把西红柿原始祖先里那些野味儿对应的基因找到了,就会有人做出转基因西红柿,那时的西红柿就是又红又香又硬的款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