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动选择
这个思想是阿德勒学说的标志性论断。阿德勒认为,你的生活模式,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。与其他人、与以前发生过什么,都无关。
所谓生活模式也可以叫生活方式,就是你的性格、你的行为规律、你怎么跟人交往,你有一个什么自我定位之类。
阿德勒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。这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。
例一
比如有个人,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,他长大以后性格就很扭曲,以伤害别人为乐,结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。
弗洛伊德
弗洛伊德会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。弗洛伊德这个说法,叫做“决定论”。
那咱们想想,弗洛伊德等于是说,人其实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—— 你的命运由外界的设定决定。如果你童年不幸,也许你就应该犯罪。一切都是你妈妈的错。
阿德勒
阿德勒不承认这个说法。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,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,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。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。阿德勒这个说法,叫“目的论”。
例二
比如有个女孩,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、脸红,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,始终不敢向心仪的男生表白,内心非常痛苦,来找阿德勒做心理咨询。阿德勒会告诉她,爱脸红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选择。
为啥呢?因为对这个女孩来说,被别人拒绝,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情!害怕表白被拒绝,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敢表白,所以才发明了脸红的毛病。这样她就可以说服自己,“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就会去表白,就会得到爱情。”
这个社交恐惧症不是假装的,事实上女孩一说话真的脸红 —— 但是,这仍然是她自己的选择。
阿德勒并不否认人有情感,但是他认为人不会真的被自己的什么情感给控制了。人总是战略性地选择某个情感,来达到别的目的。
例三
比如你去餐馆吃饭,服务员失手把菜汤洒在了你裤子上。你大发雷霆,指责服务员。事后你可能还挺后悔,说哎呀我当时好像有点没风度。但是阿德勒会说,发怒是你主动选择的。
为什么要选择发怒呢?因为你想通过发怒,去控制那个服务员。
那你说不可能!当时时间那么短我怎么可能想这些!
情绪是为了控制
岸见一郎是这么解释的 ——
比如现在有个妈妈正在怒气冲冲地骂她的女儿。这时候来了个电话,妈妈一看是女儿的小学老师,马上就和颜悦色地和老师说话。五分钟后放下电话,妈妈又接着对女儿发火。这个场景,你不陌生吧?
那好。如果怒气是不可遏制的,那妈妈变脸为什么那么快?她并非是遏制不了怒气。她是把发怒当做控制别人的手段。
有的人说从小性格孤僻,害怕外面的世界,所以不敢出门只能待在家里,这是他的性格悲剧吗?不是。他也知道孤僻的性格不好,但是这个性格对他有利 —— 有了这个性格,他就有了不出门的理由,他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。
弱者很善于把过去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当做武器使用。他会抱怨这些不幸和缺陷,但是他需要不幸和缺陷。他拒绝改变。
那你说,抛弃那些上不了台面的目的,主动改变自己的性格,做个阳光正面的强人不是更好吗?是。但是改变生活方式是有风险的。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人设,别人怎么对他,他有充分的预期。他没有勇气改变。
我们见过险恶环境中长大而性情优雅的强人,也见过家庭条件优越而性格猥琐的弱者。这个世界给了你什么,那是你决定不了的。但是怎么看待、怎么利用手里的东西,那是你可以决定的。咱们不要学弗洛伊德,不能一有什么问题都是你妈妈的错。心理分析师让你大哭一场又有啥用呢?咱们得学阿德勒,你可以改变自己。
而改变需要勇气。岸见一郎说,阿德勒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