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的定义
戒定慧
佛学中的「戒定慧」。当前语境下,我们大约可以说 ——
「戒」,是对自身的约束。没事别出去惹事,否则会给自己徒增烦恼。道德也好,戒律也好,目的都是加强自控,别被情绪绑架成为炸弹。
「定」,则是虽然你没惹事,可是外部的麻烦来烦恼你的时候,你不要被干扰。真正让你烦恼的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你对事情的解读。烦恼不要,激动和欣喜也不要。那些只不过是自动消极想法和自动积极想法而已。我们的目标是排除一切执着和杂念,获得内心的平静。
「慧」,是当你做到了「戒」和「定」之后,内心很平静的时刻,面对不受污染的数据集,智慧就出来了。
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。《楞严经》有云:「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」
三毒:贪嗔痴
前面咱们讲过“苦(Dukkha)”,我们知道苦是因为不满足。换一个说法,佛学认为,苦来自“tanha”。“Tanha”这个词有时候被翻译为“爱”、有时候被翻译成“欲”、还有的翻译是“贪爱”。
Tanha 的字面意思,是饥渴。但佛学中,tanha 既可以表示你喜欢一个东西得不到,也可以表示你不喜欢一个东西、你想和它分开却分不开。这就涉及到另一个佛学概念,叫“三毒”。
所谓三毒就是贪、嗔、痴。中文网络中对三毒有很详细也很玄的解释,但赖特这本书里的解释非常简单 ——
贪, 就是被一个事物所吸引。钱财、异性或者名声,不管是什么东西,只要是你想得到,这种感情就叫贪。
嗔, 中文字面意思是愤怒,但它泛指一切负面情绪。凡是你对什么东西有负面情绪,想排斥,都叫嗔。
所以贪和嗔其实就是 tanha 的两面。
而因为你有了 tanha,你就会对各种事物做自动的感情判断,觉得这个就是好的、那个就是坏的 —— 如同昨天我们讲的那样,戴上了有“色”的眼镜,你观察世界就不再准确了,这就是痴。痴,就是蒙蔽了双眼。
贪 + 嗔 = 痴。
所以,修行者要想体验到空,去除痴,就必须克服 tanha。那 tanha 是从哪来的呢?Tanha 是你想把什么东西拿到自己这里来、或者想把什么东西从自己这里拿开 —— 之所以有 tanha,恰恰就是因为你认为你和外界之间有一个分界线。
四无量
我稍微解释一下“四无量”,它在很多佛教典籍里都有讲到,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也不陌生。
它是禅定的一种方式,在修这种禅定的时候,需要无差别地把众生当作观想对象,做到“慈、悲、喜、舍”四点。简单讲,
“慈无量”就是博爱,
“悲无量”和“喜无量”就是为众生受苦而悲伤,为众生得救而喜乐,
“舍无量”就是对众生平等相待。
今天一些寺庙的墙壁上,一边写着“常乐我净”,另一边写着“慈悲喜舍”,恰好构成对仗,就是这么来的。
五欲
所谓五欲,分别是色欲、声欲、香欲、味欲、触欲。
- 一个人如果贪恋美景,爱旅游,爱逛美术馆,就叫乐于色欲;
- 喜欢音乐,添置HiFi音响,这是乐于声欲;
- 爱喷香水,在家里、车里都用香薰,这是乐于香欲;
- 爱美食,这是乐于味欲;
- 穿衣服讲究材质,贴身的必须纯棉,沙发必须意大利头层牛皮,这是乐于触欲。
《大智度论》讲过:
“哀哉众生,常为五欲所恼,而犹求之不已。”
这是原话,追求五欲的人注定出不了轮回,会受无穷无尽的痛苦。你可以对照一下,看看自己都占了哪几条。
《心经》告诉你“五蕴皆空”,接下来有一句“无色声香味触法”,这就是说当你有了般若智慧,能看出“五蕴皆空”了,五欲对你而言就不存在了。
另外解释
五欲也有另外的解释,分别是财欲、淫欲、饮食欲、名欲、睡眠欲。如果你贪吃贪睡,喜欢异性,喜欢别人尊敬自己,还总是幻想着工资能涨,那你就把五欲占全了。
无论取哪种解释,貌似今天绝大多数人都是乐于五欲的人。
乐于五欲的人就是一阐提,这种人连一点善根都没有,永远跳不出六道轮回。